荷蘭都市綠化改造 Plantage Lab 參訪筆記

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 (SDGs)

參訪單位:Plantage Lab

接著,我們參訪Plantage Lab與Wow hotel合作的城市綠化永續計畫。回溯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演進:最初從貿易港口為中心,隨著Ring road擴張,進行都市計畫,建設學校住宅等等。隨著戰後社會變遷,有些社區漸漸沒落、空間閒置、來自土耳其、摩洛哥建築工人為主的移民、或非法居民流入,衍生貧窮、犯罪等社會問題。如今,則透過ASC等智慧城市創新,將老舊空間賦予新生命。

以往是科技專科學校的建築,如今改造成創新空間;以交叉補助模式,由三、四樓青年旅館的收益,補貼一、二樓藝術家的進駐、活動辦理、及庭園維護等成本;加上志工投入,使模式永續經營。從實驗性的溫室、庭園、農園、到城市養蜂、智慧雨水儲存調節、透水藝術人行磚等等,皆突破水泥叢林,展現創新城市蓬勃生機。 計畫主持人Eric也藉此案例說明,城市社區改造,不只市政府從上而下的計畫,更也來自公民由下而上、主動發起的提案。阿姆斯特丹市對於此類"創業家精神"的重視與支持,實踐在兩大方面:創新資金,不是一次對大專案投資,而是分為許多小部分,讓更多小規模專案皆有實驗機會;土地空間,透過低地租方式,以政府擁有的許多公有土地提供創新團隊活化使用。

DSC_0033

參訪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年屆48的Eric,對於PlantageLab投入的熱情與活力。他主動向我們分享自身的生涯歷程:從前曾在馬來西亞、中國、印度等地教學授課的他,和當下的我們一樣,對於在截然不同的文化中適應、與人互動的衝擊體驗,覺得十分有趣(例如初次看京劇、台下無觀眾而是展演給神鬼的劇等等)。之後回歸荷蘭ING銀行,協助管理階層訓練,也嘗試各種不同工作可能;雖然培養管理領導才能、職涯飛黃騰達,然而有一天突然領悟,不應只為利益賺錢,而應活出生命的意義。辭職之後,他成為了攝影師,紀錄自然、文化、社會議題等。進而再從說故事的人,再變為PlantageLab都市空間改造創造者,致力至今。他曲折的故事,令人敬佩、感動;更令我有所共鳴的,是他對於綠色永續實踐者的根本價值:他說,團隊最重要的堅持之一,是確保每一個人對自己有深刻自覺、回歸自然本真,"從心出發",進而為打造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。我想,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,不只讓創新實踐從根本出發、更加踏實,相對地,當世界因而有所改變,成果也將注入實踐者心中,成為激勵與動力,進而帶動更多的改變──這也是我之所以投入永續的初衷吧!

 

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106年 青年國際事務人才研習團 - 荷比團 Day 13 心得經驗分享

永續發展,荷蘭案例,國外實踐,海外實見。

發表留言